
移液管作為實驗室最常用的精密量器之一,其操作的規范性直接影響著實驗結果的成敗。
今天,我們就來詳解移液管使用的10個關鍵要點,助力您在農業檢測工作中游刃有余。
移液管是一種量出式儀器,專門用于準確移取特定體積的溶液。其結構為一根中間膨大、下端尖嘴、上端刻有標線的細長玻璃管。常用規格有5、10、25、50和75mL等。具有刻度的直形玻璃管通常稱為吸量管,常用規格有1、2、5和10mL等。合格且正確使用的移液管/吸量管,其移取體積可準確到0.01mL,這是確保農業定量分析(如標準曲線繪制、樣品前處理)精度的關鍵。
根據所需移取溶液的體積和要求選擇合適規格的移液管或吸量管。
在標準溶液配制、樣品精確分取等關鍵步驟,優先選用移液管(單標線)以保證精度;在需要梯度添加試劑的反應中,可選用吸量管。
仔細檢查移液管的管口和尖嘴有無破損或裂痕。如有破損,必須棄用!破損的儀器不僅無法準確量取,還可能引入玻璃碎屑污染樣品,影響后續檢測結果的真實性。
先用自來水淋洗。
使用合適的實驗室清洗劑(如中性洗滌劑或專用清洗液)進行清洗。潤洗方法:右手持管(食指靠近上口,中指、無名指握外側,拇指在內側),左手握洗耳球。排空洗耳球空氣后緊接管口,緩慢吸入清洗液至標線以上,移開洗耳球,迅速用食指堵住管口,稍等后放回廢液杯。
用自來水徹底沖洗內外壁至不掛水珠,再用超純水(或蒸餾水)洗滌3次,控干備用。
徹底清洗是避免交叉污染的關鍵,尤其在進行痕量分析(如農藥殘留、重金屬檢測)時,任何殘留都可能造成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
將待吸溶液在小燒杯中搖勻。
用濾紙吸干移液管尖端水分。
吸取少量溶液(約1/3容量),立即用食指堵住管口,橫持并轉動使溶液潤洗內壁,然后將溶液從尖嘴排入廢液杯。如此重復潤洗3-4次。
將潤洗好的移液管插入待吸液面下1~2cm深處。
邊吸邊緩慢下移管身,保持尖端深度恒定(避免吸入底部沉淀或表層雜質)。
用洗耳球吸取溶液,使液面上升至標線以上約1~2cm處。
迅速用食指堵緊管口(若液面已降至標線下需重吸)。
提出移液管,尖嘴輕觸容器內壁片刻(使外壁掛液流下),然后用濾紙擦干外壁下端的少量溶液。(移動時保持垂直)
左手持一干凈并傾斜的小燒杯(或原溶液瓶口)。
將移液管垂直放入,尖嘴緊貼小燒杯內壁。
視線與刻度線保持水平。
微微松開食指(可輕微轉動移液管),讓溶液緩慢流出。
當液面彎月面的最低點(凹液面)即將與標線相切時,立即用食指壓緊管口,使彎月面最低點精確對準標線上緣。
將尖嘴輕觸燒杯內壁移去多余液滴。
將移液管移至接收容器(傾斜),保持移液管垂直,尖嘴緊貼接收器內壁。
松開食指,讓溶液自然流下。
待溶液流盡后,繼續保持該姿勢約15秒。
將移液管尖嘴在接收器內壁上輕輕旋轉一周(約2-3圈)或前后小距離滑動2-3次。
移走移液管。除非管身上明確標有“吹”字,否則絕對不可用洗耳球吹出尖嘴內的殘留溶液!校準移液管時已考慮了這部分殘留體積,強行吹出會導致移液體積偏大,在精確的農業定量分析中,這將直接導致濃度計算錯誤。
移液管(吸量管)不應在烘箱中烘干。急驟的溫度變化可能導致玻璃破裂或精度改變。
避免移取溫度過高或過低的溶液。溶液溫度與校準溫度(通常20°C)差異過大會影響體積準確性。待溶液溫度接近室溫再操作。
同一實驗中盡可能使用同一支移液管。減少不同量器間的系統誤差,提高實驗平行性,這對農業檢測中樣品間的比較分析尤為重要。
使用完畢,立即用自來水及蒸餾水(或超純水)徹底沖洗干凈,置于移液管架上晾干。防止溶液干涸堵塞或腐蝕管壁,影響后續使用精度和使用壽命。
移液管和容量瓶常配合使用,在使用前可進行兩者的相對體積校準。
使用吸量管時,推薦每次從最上面刻度(0刻度)處起始,向下放出所需體積。多次使用中間刻度會增加操作誤差。需要多少體積,就選擇相應規格的吸量管或移液管。
嚴格區分“吹”與“不吹”!新式移液管(無“吹”字)絕對禁止吹出尖嘴殘留液。這是操作中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務必牢記!
在農業檢測的精密世界里,每一微升液體的精準傳遞都承載著數據的重量和結論的可信度。規范使用移液管,不僅是實驗室基本功的體現,更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數據準確、可靠、公正的第一道防線。每一次嚴謹的操作,都是對科學精神的踐行,也是對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信任的守護。讓我們從掌握這小小的移液管開始,筑牢農業檢測的質量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