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專業技術人員
能力考核評估大綱
一、考核目的
為規范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能力考核評估工作,考核評估專業技術人員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提升綜合業務能力素質,制定本能力考核評估大綱。
二、考核方式
依據考核評估大綱,從考試題庫抽取試題,采取書面閉卷考試與實操相結合的方式,考核評估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綜合能力情況。
三、閉卷考試題型
考試題型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綜合題。
單選題:40分;
多選題:30分;
判斷題:10分;
綜合題:20分。
四、考試要求
職業衛生檢測、評價專業技術人員考核第一部分 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內容,其中職業衛生檢測人員考核第一節~第三節內容;職業衛生評價人員考核第一節~第五節內容(第三節“三、有害物質檢測”除外)。放射衛生檢測、評價專業技術人員考核第二部分 放射衛生檢測與評價內容。
五、知識點要求
將知識點劃定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個層次:
【掌握】是指對知識點的內涵、意義、原理和方法等理解準確,能夠解釋、分析、判斷,并靈活應用解決相關問題。
【熟悉】是指對知識點的主要原理和方法有較深理解,能夠識別、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
【了解】是指對知識點的主要內容和應用范圍初步理解,能夠識別,并解決簡單問題。
六、說明
本《大綱》涉及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標準和規范性文件等如有更新,按照最新版本執行。
七、考核內容
第一部分 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
第一節 職業病防治相關法律法規
一、職業病防治相關法律
1.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職業病防治法律體系框架和內容。
2.掌握職業病防治工作方針、工作機制和管理原則。
3.掌握用人單位在職業病防治方面的職責和職業病前期預防的規定。
4.掌握勞動過程中職業病防護與管理的規定。
5.熟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6.了解職業病診斷與職業病病人保障的規定。
7.了解對職業病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的規定。
8. 了解違反職業病防治相關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9. 了解勞動合同中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要求。
10.了解其他法律中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定。
二、職業病防治相關行政法規
1.熟悉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的預防措施、勞動過程的防護、職業健康監護的規定。
2.了解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
3.熟悉存在粉塵作業的用人單位在防塵措施、粉塵監測、職業健康監護方面的規定。
4.熟悉女職工勞動保護的基本規定,女職工禁忌從事的勞動范圍、孕產期待遇等方面的有關規定。
三、職業病防治相關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
1.熟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管理辦法》有關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的規定。
2.熟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認可技術評審準則》《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工作規范》《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工作規范》《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檔案管理規范》《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實驗室布局與管理規范》等有關機構資質條件、資質管理、執業規范和技術服務質量控制等要求。
3.熟悉《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管理規定》《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辦法》《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監督管理辦法》《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三同時”監督管理辦法》《煤礦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防治規定》等部門規章中關于用人單位職責的規定。
4.掌握《職業病分類和目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和《高毒物品目錄》。
5.了解《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的相關內容。
6.熟悉《職業健康檢查管理辦法》和《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
7.熟悉《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和《工業企業職工聽力保護規范》中有關職業病防治的相關要求。
8.熟悉《職業衛生檔案管理規范》《用人單位勞動防護用品管理規范》《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告知與警示標識管理規范》《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管理規范》等規范性文件中有關職業病防治的相關要求。
四、職業病防治政策與產業政策
1.了解我國職業病防治現狀、問題及防治政策。
2.熟悉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3.了解《“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有關職業健康發展要求。
4. 了解《關于加強農民工塵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見》有關要求和任務。
5.了解國家有關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以及推廣先進職業健康技術裝備的目錄。
6.了解《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有關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內容。
7.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有關用人單位職業健康保護的職責。
第二節 職業衛生檢測與評價基礎知識
一、職業衛生
1.掌握職業病防治的“三級預防”原則。
2.掌握防塵“八字方針”的內容。
3.掌握《職業衛生名詞術語》(GBZ/T224)中常用職業衛生名詞術語。
4.掌握職業病危害因素來源、分類、接觸途徑、理化特性及衛生學意義。
5.熟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接觸方式與劑量-反應關系。
6.掌握職業衛生調查(含工作日寫實)的內容、方法、程序及注意事項。
7.熟悉職業衛生工程防護設施及個體防護用品的種類、適用范圍和選用原則。
8.熟悉用人單位職業衛生管理基本要求。
9.掌握《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Z2.1)、《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規定的職業接觸限值類別、涵義及應用。
二、職業醫學
1.掌握職業病、職業禁忌證、工作相關疾病、職業健康監護等名詞術語。
2.了解職業病的發病條件和特點。
3.了解塵肺病的發病機制、主要臨床表現及診斷原則。
4. 了解窒息性、刺激性氣體的種類及所致職業中毒的發病機制、主要臨床表現、急救措施及診治原則。
5.了解苯及苯系物、正己烷、二氯乙烷等常見有機溶劑所致職業中毒的發病機制、主要臨床表現、急救措施及診治原則。
6.了解鉛、汞、錳、鎘、鉻、砷等金屬和類金屬中毒的發病機制、主要臨床表現及診治原則。
7.了解職業性噪聲聾的發病機制、主要臨床表現及診治原則。
8.了解職業性中暑的種類、發病機制、主要臨床表現、急救措施及診治原則。
9.了解其他職業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及診治原則。
三、職業流行病學
1.了解職業人群、職業衛生調查、工時記錄、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等職業流行病學相關名詞術語。
2.了解職業流行病學調查的主要方法。
3.了解職業流行病學的特點及其在職業衛生領域的應用。
四、工業毒理學
1.了解高毒物質、毒效應、毒物代謝動力學、靶器官、劑量-反應關系、毒理學安全性評價、半數致死劑量、危險度、危險度評估等工業毒理學常用名詞術語。
2.了解工業毒理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3.了解工業毒理學在職業衛生領域的應用。
五、職業生理、心理及工效學
1.了解能量代謝率、勞動強度、勞動時間率、職業緊張等名詞術語。
2.了解職業生理、心理及工效學的內容。
3.了解職業生理、心理及工效學在職業衛生領域的應用。
第三節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一、檢測基礎知識
1.掌握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常用術語及定義。
2.熟悉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的工作程序。
3.了解國家職業衛生檢測標準體系和內容。
4.掌握《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GBZ159)。
5.熟悉《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GBZ/T189)、《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GBZ/T192)、《工作場所空氣有毒物質測定》(GBZ/T160、GBZ/T300)等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測定或測量方法及技術要求。
6.了解生物監測指標和檢測標準方法。
7.掌握有害物質在工作場所空氣中的存在狀態以及分布特征。
8.掌握最高容許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的樣品采集方法和結果計算。
9.掌握噪聲分類方法及特征。
10.掌握電磁輻射的波長分布及特征。
二、空氣中有害物質采樣
1.掌握現場檢測前期準備工作的主要內容,以及各種采樣方式(采樣管、活性炭管、濾膜)采樣前流量校準。(包括實操)
2.掌握采樣對象、采樣方式、采樣時段、采樣數量的確定原則。
3.熟悉現場樣品采集的質量控制方法和要求。
4.掌握采樣記錄的主要內容和注意事項。
5.掌握采樣設備的性能測試與期間核查。
6. 熟悉各種收集器樣品采集的方法、流量范圍及應用注意事項。
7.掌握空氣中總粉塵、呼吸性粉塵、金屬、非金屬及其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的采樣方法。(包括實操)
8.掌握采樣人員現場個體防護和儀器設備搬運過程的安全防護。
三、有害物質檢測
1.掌握樣品檢測過程的質量控制方法。
2.熟悉各類空氣樣品的預處理方法和影響因素。
3.熟悉常見化學有害因素檢測標準方法的技術要求。
4.了解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光譜儀、原子熒光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離子色譜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離子選擇電極儀等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以及對檢測結果有影響的主要因素。
5.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檢測方法和技術要點。
6.掌握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光譜儀、原子熒光光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離子色譜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離子選擇電極儀的基本原理、儀器設備結構及在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中的應用。
四、粉塵檢測
1.掌握總粉塵、呼吸性粉塵、粉塵分散度、石棉纖維等樣品采集和檢測技術。(包括實操)
2.掌握總粉塵、呼吸性粉塵、粉塵分散度、石棉纖維等測定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儀器設備、測定步驟、計算方法。
3.熟悉濾膜總粉塵、呼吸性粉塵測定的增量要求。
4.熟悉焦磷酸法測定游離二氧化硅的方法、原理、測定步驟及注意事項。
5.了解總粉塵、呼吸性粉塵、粉塵分散度、石棉纖維等測定時的注意事項。
五、物理因素檢測
1.掌握噪聲(穩態噪聲、非穩態噪聲、脈沖噪聲)、高溫、超高頻電磁場、高頻電磁場、1Hz~100kHz電場和磁場、微波輻射、紫外輻射、激光輻射、手傳振動的基本概念、測量參數、儀器設備。
2.掌握噪聲、高溫、1Hz~100kHz電場和磁場、微波輻射、紫外輻射、手傳振動的具體測量方法,包括現場調查、儀器準備、測點和測量位置選擇、測量時間、測試步驟等。(包括實操)
3.熟悉超高頻電磁場、高頻電磁場、激光輻射的具體測量方法,包括現場調查、儀器準備、測點和測量位置選擇、測量時間、測試步驟等。(包括實操)
4.掌握WBGT指數、電焊弧光有效輻照度、噪聲、1Hz~100kHz電場和磁場的計算方法。
六、通風設施及建筑物衛生學測量
1.掌握新風量測定方法及換氣次數計算方法。
2.掌握通風罩口平均風速測定方法及風量的計算方法。(包括實操)
3.掌握管道內壓力、風速的測定方法。(包括實操)
4.了解管道內含塵量、除塵器性能的測定方法。
5.熟悉微小氣候檢測指標、檢測標準和方法。
6.掌握工作場所采光、照度的測量方法。
七、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的質量控制
1.了解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及其要求。
2.了解職業衛生檢測實驗室資質認定對檢測實驗室的相應要求。
3.熟悉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內容和方法。
4.掌握職業衛生檢測的通用技術要求。
5.熟悉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方法技術指標確認的方法和要求。
6.了解實驗室外部質量控制的目的和作用。
第四節 職業病危害評價
一、評價基礎知識
1.掌握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及定義。
2.熟悉國家職業病危害評價相關標準體系和內容。
3.熟悉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程序。
4.熟悉職業病危害評價的主要依據。
5.掌握職業病危害評價類型、范圍和主要內容。
6.了解職業病危害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7.掌握職業衛生評價方案(含檢測方案)的編制要求和主要內容。
8.熟悉常用評價方法的適用范圍及應用注意事項。
9.掌握工程分析的主要內容。
10.掌握選擇類比工程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1.熟悉檢查表的編制與應用。
12.了解風險評估方法及在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中的應用。
二、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分析與評價
1.掌握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方法及篩選原則。
2.掌握特殊作業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與分析。
3.掌握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水平計算方法與限值應用。
4.掌握職業病危害程度的分析與評價。
5.熟悉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健康影響。
三、總體布局和工藝設備布局評價
1.掌握《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規定的總體布局與廠房設計的要求。
2.熟悉《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GB50187)、《生產設備安全衛生設計總則》(GB5083)、《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總則》(GB/T12801)等標準中關于總體布局和工藝設備布局的主要內容和技術要求。
3.熟悉對涉及高溫、噪聲、振動、毒物等工作場所總體布局的特殊要求。
4.掌握風玫瑰圖中相關符號的涵義以及讀識風頻玫瑰圖的方法。
5.了解生產工藝評價的主要內容和原則。
四、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評價
1.掌握《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規定的工作場所基本衛生要求。
2. 熟悉《工業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工業企業噪聲控制設計規范》(GB/T50087)、《工作場所防止職業中毒衛生工程防護措施規范》(GBZ/T194)、《工作場所有毒氣體檢測報警裝置設置規范》(GBZ/T223)等標準規范的主要內容、控制措施的技術要求。
3.掌握防塵、防毒、防噪聲與振動、防暑、防寒、防非電離輻射等職業病防護設施評價內容。
4.掌握職業病危害控制技術應遵循的優先順序。
5.熟悉工業通風系統的分類、組成、特點及適用范圍。
6.熟悉氣流組織形式和氣流組織原則。
7.熟悉局部排風裝置設置原則。
8.熟悉噪聲、振動、高溫、低溫、非電離輻射控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原則。
五、個體防護用品評價
1.熟悉《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范》(GB/T11651)、《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GB/T18664)、《有機溶劑作業場所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使用規范》(GBZ/T195)、《護聽器的選擇指南》(GB/T23466)、《個體防護裝備配備基本要求》(GB/T29510)、《煤礦職業安全衛生個體防護用品配備標準》(AQ1051)等防護標準規范的主要內容和技術要求。
2.掌握個體防護用品評價的主要內容。
3.掌握個體防護用品的選用規則及注意事項。
4.了解個體防護用品的使用期限和報廢要求。
六、應急救援設施評價
1.掌握《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規定的應急救援設施要求。
2.熟悉《工作場所防止職業中毒衛生工程防護措施規范》(GBZ/T194)、《密閉空間作業職業危害防護規范》(GBZ/T205)、《工作場所有毒氣體檢測報警裝置設置規范》(GBZ/T223)等標準規范中有關應急救援的主要內容和控制措施技術要求。
3.熟悉應急救援設施評價的主要內容。
4.熟悉應急救援設施的分類和適用范圍。
5.熟悉現場緊急處置設施和監測報警裝置配備的具體要求。
6.掌握事故通風基本要求。
七、建筑衛生學和輔助用室評價
1.熟悉《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工業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等標準規范中有關建筑衛生學和輔助用室的主要內容與技術要求。
2.熟悉建筑衛生學和輔助用室評價的主要內容。
3.掌握車間衛生特征分級的劃分原則。
4.熟悉工作場所微小氣候的評價指標。
八、職業衛生管理評價
1.熟悉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中有關用人單位職業衛生管理的要求。
2.熟悉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工作應遵循的原則和主要內容。
3.熟悉職業衛生管理評價的主要內容。
4.熟悉用人單位應建立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的種類。
5.掌握《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GBZ158)中對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的設置要求。
6.了解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檔案的主要內容。
九、職業健康監護評價
1.熟悉《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GBZ188)、《工業企業職工聽力保護規范》等標準規范的主要內容和技術要求。
2.熟悉職業健康監護評價的主要內容。
3.熟悉職業健康檢查的目的及類別。
4.熟悉用人單位開展職業健康監護人群的界定原則。
5.熟悉職業健康檢查結果的種類及相應的處置要求。
6.熟悉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主要內容及管理要求。
7.了解塵肺病和職業性噪聲聾的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
十、職業病危害評價質量控制
1.熟悉職業病危害評價的質量控制要求。
2.熟悉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層次與內容。
3.熟悉合同評審的主要內容及要求。
4.熟悉評價方案和評價報告的審核要點。
第五節 典型行業職業病危害評價
一、化工行業
1.熟悉《化工企業安全衛生設計規范》(HG20571)、《石油化工可燃氣體和有毒氣體檢測報警設計標準》(GB/T50493)等行業標準、規范。
2.了解原油加工、煤化工及烯烴、化學原料、化肥、農藥、涂料、合成橡膠等制造業主要工藝流程、生產裝置。
3.熟悉化工行業職業病危害特點。
4.熟悉化工行業職業病危害關鍵控制崗位及其防塵、防毒、防噪聲、防高溫控制措施。
5.掌握一氧化碳、硫化氫、氨、氯氣、苯、光氣等常見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及有毒氣體報警裝置的設置要求。
6.了解一氧化碳、硫化氫、氨、氯氣、苯、光氣等急性中毒以及化學灼傷的應急救援措施。
7.了解石油化工、煤化工氣體防護站的設置要求。
8.熟悉檢維修、密閉空間等作業過程職業病危害及防控措施。
二、冶金行業
1.熟悉《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職業衛生防護技術規范》(GBZ/T231)、《鋼鐵企業燒結球團防塵防毒技術規范》(WS/T769)、《焦化行業防塵防毒技術規范》(WS/T727)等行業標準規范。
2.了解煉鐵、煉鋼等黑色金屬冶煉和鋁冶煉、金冶煉等有色金屬冶煉主要工藝流程、生產裝置。
3.熟悉煉鐵、煉鋼等黑色金屬冶煉和鋁冶煉、金冶煉等有色金屬冶煉職業病危害特點。
4.熟悉冶金行業職業病危害關鍵控制崗位及其防塵、防毒、防噪聲、防高溫控制措施。
5.掌握一氧化碳、氟化氫等有毒氣體報警裝置的設置要求。
6. 了解一氧化碳中毒、高溫中暑的應急救援措施。
7.熟悉檢維修、密閉空間等作業過程職業病危害及防控措施。
8.了解煤氣防護站的設置要求。
三、礦山行業
1.熟悉《煤礦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防治規定》《煤礦安全監察條例》《煤礦安全規程》《煤礦井下粉塵綜合防治技術規范》(AQ1020)、《煤礦采掘工作面高壓噴霧防塵技術規范》(AQ1021)、《煤礦職業安全衛生個體防護用品配備標準》(AQ1051)、《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通風技術規范 通風系統》(AQ2013.1)、《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通風技術規范 局部通風》(AQ2013.2)、《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通風技術規范 通風系統檢測》(AQ2013.3)、《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通風技術規范 通風管理》(AQ2013.4)、《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通風技術規范 通風系統鑒定指標體系》(AQ2013.5)等法規和標準規范的要求。
2.了解煤礦、非煤礦山開采和選礦的主要工藝流程、生產設備。
3.熟悉煤礦、非煤礦山開采和選礦的職業病危害特點。
4.熟悉掘進面、采煤面、放煤口、轉載點、破碎、支護作業綜合防塵技術。
5.熟悉有色金屬礦浮選、氰選、堆浸、電解過程中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以及防毒和應急措施。
6.熟悉爆破作業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及其工程防護、個體防護等防護措施。
7.掌握煤礦井上、井下作業場所測塵點的選擇與布置要求。
8.了解井工礦山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氫急性中毒及主要應急救援措施。
9.了解井下通風設計基本要求及井巷中的允許風流速度。
四、建材行業
1.了解《水泥工廠職業安全衛生設計規范》(GB50577)、《水泥生產防塵技術規程》(GB/T16911)、《水泥生產企業防塵防毒技術規范》(WS/T733)、《石材加工工藝防塵技術規范》(WS708)、《耐火材料企業防塵規程》(GB12434)等行業標準規范。
2.了解水泥、石材加工、耐火材料、陶瓷等建材行業主要工藝流程、生產設備。
3.熟悉水泥、石材加工、耐火材料、陶瓷等建材行業職業病危害特點。
4.掌握水泥、石材加工、耐火材料、陶瓷等建材行業職業病危害關鍵控制崗位及其防塵、防毒、防噪聲控制措施。
5.熟悉檢維修、密閉空間等作業過程職業病危害及防控措施。
第二部分 放射衛生檢測與評價
第一節 放射衛生相關法律法規
一、放射衛生相關法律
1.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放射衛生法律體系的框架和內容。
2.掌握職業病防治工作方針、工作機制和管理原則。
3.掌握用人單位在職業病防治方面的職責和職業病前期預防的規定。
4.掌握勞動過程中放射防護與管理的規定。
5.熟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6.了解職業病診斷與職業病病人保障的規定。
7.了解對職業病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的規定。
8. 了解違反職業病防治相關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9. 了解勞動合同中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要求。
10.了解放射性廢物排放、處置、貯存等相關管理規定。
11.了解其他法律中有關放射防護的規定。
二、放射衛生相關行政法規
1. 熟悉《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放射衛生相關行政法規。
2.掌握國家對放射源和射線裝置分類管理原則。
3.熟悉生產、銷售、使用、貯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場所警示標識、安全和防護設施設置要求。
4.了解輻射事故等級劃分原則。
5.了解違反《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6.熟悉作業場所未成年工、童工特殊保護的規定。
7.熟悉女職工勞動保護的基本規定,女職工禁忌從事的勞動范圍、孕產期待遇等方面的有關規定。
三、放射衛生相關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
1.熟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管理辦法》有關技術服務、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的規定。
2.熟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認可技術評審準則》《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工作規范》《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工作規范》《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檔案管理規范》《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實驗室布局與管理規范》等有關機構資質條件、資質管理、執業規范和技術服務質量控制等要求。
3.熟悉《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管理規定》《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辦法》《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監督管理辦法》《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三同時”監督管理辦法》等有關用人單位職責的規定。
4.熟悉《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中關于放射工作人員從業條件與培訓、個人劑量監測和職業健康檢查等管理的相關要求。
5.掌握《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和《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
6.熟悉《放射源分類辦法》和《射線裝置分類》。
7.了解《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相關要求。
8. 熟悉《職業健康檢查管理辦法》和《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
9.了解《職業衛生檔案管理規范》《用人單位勞動防護用品管理規范》《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告知與警示標識管理規范》《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管理規范》等有關職業病防治的相關要求。
四、職業病防治政策與產業政策
1.了解我國放射性職業病防治現狀、問題和防治政策。
2.了解《“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有關職業健康發展要求。
3.了解國家職業病防治規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第二節 基礎知識
一、核輻射物理學與輻射劑量學基礎
1.掌握α、β和γ放射性衰變特點和放射性衰變規律。
2.掌握光子、帶電粒子與物質相互作用及其穿透能力。
3.掌握比釋動能、吸收劑量、當量劑量、有效劑量、待積有效劑量、個人劑量當量等劑量學量。
4.掌握原子核的結構,掌握放射性核素的表示方法及放射性同位素的概念。
5.掌握常見放射性核素(物質)特性:如半衰期、射線能量,掌握放射性活度的計算方法。
6.熟悉中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原理。
7.掌握密封放射源屏蔽計算方法。
二、放射生物學與輻射損傷學基礎
1.掌握隨機性效應和確定性效應(組織反應)的定義和特點。
2.熟悉傳能線密度與相對生物效能。
3.熟悉影響輻射生物效應的有關因素。
4.熟悉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種類。
5.了解線性無閾模型。
6.了解輻射致癌劑量-效應關系。
7.了解輻射致癌病因個體判斷的PC/AS計算。
8.了解生物劑量學指標及評價。
9.了解低水平輻射興奮效應。
10.熟悉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分型及其主要臨床表現。
11.了解輻射損傷的早期分類與處理原則。
12.了解輻射致癌人群轉移模型及危險估計。
13. 了解常見輻射損傷的劑量閾值。
三、輻射防護基礎
1.掌握輻射防護基本概念,常用名詞術語定義。
2.掌握電離輻射基本特征,區分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及天然電離輻射與人工電離輻射,典型人工輻射和天然輻射的年劑量。
3.掌握常用輻射量的單位、相互關系以及應用注意事項,常用輻射量的新舊單位換算,常用國際制單位詞頭使用規范等知識。
4.掌握放射防護的目的,放射防護的三項基本原則的含義。
5.熟悉“ALARA”原則。
6.掌握外照射和內照射的定義、防護原則和方法。
7.掌握職業人員與公眾的個人劑量限值。
8.熟悉職業照射的定義、監測。
9.掌握放射防護量、實用量區分與應用。
10.掌握X、g、b、中子射線防護適用的屏蔽材料和方法。
11.掌握工作場所分區及非密封源工作場所分級的原則。
第三節 放射防護檢測
一、 放射防護檢測基礎知識
1.掌握放射防護檢測分類、常用術語及定義。
2. 熟悉不同類型射線的檢測儀器的性能要求、適用范圍和使用方法(包括實操)。
3.熟悉基本核輻射探測器的基本類型和原理。
4.掌握放射防護檢測的工作流程(包括實操)。
5.掌握測量點、采樣點的選擇原則(包括實操)。
6.掌握測量的數據處理。
7. 了解不確定度的定義。
8.熟悉現場檢測前期準備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實操)。
9.熟悉檢測方案的編制,能夠根據給定的現場情況制訂檢測方案。
10.了解檢測報告編制審核簽發的基本流程。
11. 了解采樣人員必要的個體防護。
二、 外照射防護檢測
1.掌握外照射測量的測量參數及其含義。
2.掌握涉及外照射工作場所X射線、γ射線、中子和β射線的放射防護檢測方法。
3.熟悉《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14)、《X射線衍射儀和熒光分析儀衛生防護標準》(GBZ115)、《工業X射線探傷放射衛生防護要求》(GBZ117)、《油(氣)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測井衛生防護標準》(GBZ118)、《含密封源儀表的放射衛生防護要求》(GBZ125)、《X射線行李包檢查系統衛生防護標準》(GBZ127)、《工業γ射線探傷放射防護標準》(GBZ132)、《γ射線和電子束輻照裝置防護檢測規范》(GBZ/T141)、《油(氣)田測井用密封型放射源衛生防護標準》(GBZ142)、《貨物/車輛輻射檢查系統的放射防護要求》(GBZ143)、《γ射線工業CT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75)等外照射測量具體測量方法。
4.掌握不同場所外照射的劑量率限值。
三、內照射監測
1.掌握《職業性內照射個人監測規范》(GBZ129)內照射監測的主要方法。
2.掌握涉及內照射工作場所的內照射監測方法。
3.了解內照射劑量的估算方法。
四、表面污染檢測
1.掌握表面污染測量的測量參數及其含義。
2.掌握《表面污染測定 第1部分: β發射體(Eβmax>0.15MeV)和α發射體》(GB/T14056.1)中表面污染測量具體測量方法。
3.掌握表面污染檢測結果計算方法。
4. 掌握α、β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五、個人劑量監測
1.掌握個人劑量監測的基本概念、測量參數。
2.掌握個人劑量計的種類、選擇和使用方法。
六、氡及其子體測量
1.掌握氡的基本特性,氡及其子體的衰變類型。
2.掌握氡濃度、平衡當量氡濃度、α潛能濃度、平衡因子和工作水平月等五種氡濃度的定義及表示方法。
3.熟悉上述五種氡濃度表示量之間的換算關系。
4.了解常用的氡及子體測量裝置。
5.了解主動式、被動式氡個人劑量計。
6. 掌握工作場所氡及其子體的測量方法。
7. 掌握工作場所氡及其子體的控制水平。
七、放射性活度測量
1.熟悉γ能譜檢測的基本原理。
2.熟悉γ能譜測量方法。
3.了解α、β放射性核素檢測基本原理及檢測方法。
第四節 放射性職業病危害評價
一、放射性職業病危害評價基礎知識
1.掌握放射性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及定義。
2.熟悉放射性職業病危害評價的主要依據。
3.掌握屏蔽計算、檢查表、類比等常用放射性職業病危害評價方法。
4.掌握工程分析的主要內容。
5.了解放射性職業病危害評價目的、意義及遵循的原則。
6.熟悉放射性職業病危害評價的類型和特征。
7.熟悉放射性職業病危害評價程序、內容和要求。
8.熟悉放射性職業病危害評價范圍的界定、評價單元的劃分原則和方法。
9.熟悉評價方案的編制內容及要求。
10.掌握資料收集和現場調查的主要內容。
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與分析
1.掌握輻射源項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與分析。
2.掌握五類放射源與三類射線裝置分類、非密封源工作場所分級。
3.了解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因素行業分布。
三、放射防護設施評價
1.掌握放射工作場所分區、非密封源工作場所分級在放射防護設施評價中的應用。
2.掌握劑量限值、控制水平、年劑量管理目標值等含義和要求。
3.掌握崗位接觸水平評價的涵義和內容。
4.掌握點源、線源、面源等輻射源項的放射防護屏蔽計算方法。
5.熟悉外照射、內照射及表面污染防護設施。
6.熟悉放射防護設施現場調查內容。
7. 熟悉放射防護設施的評價。
8.了解相關標準中有關放射防護設施的基本要求。
9.了解放射防護設施相關標準規范。
四、個體防護用品評價
1.掌握個體防護用品評價的主要內容。
2.掌握個體防護用品的分類和適用范圍。
3.掌握個體防護用品的選用規則及應注意事項。
4.熟悉個人劑量報警儀的佩戴要求。
五、總體布局和工藝設備布局分析與評價
1.掌握總體布局和工藝設備布局評價的主要內容及要求。
2.熟悉相關標準中有關總體布局和工藝設備布局的一般要求。
3.了解總體布局、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分析與評價。
4.了解總體布局、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的評價方法。
六、建筑衛生學和輔助用室分析與評價
1.熟悉建筑衛生學和輔助用室分析與評價的主要內容及要求。
2.熟悉相關標準中有關建筑衛生學和輔助用室的一般要求。
3.了解建筑衛生學和輔助用室分析與評價的依據。
4.了解建筑衛生學和輔助用室的評價方法。
七、職業衛生管理評價
1.熟悉《職業病防治法》及行政法規中有關對用人單位放射衛生管理的一般要求。
2.熟悉放射衛生管理評價的主要內容及要求。
3.熟悉用人單位應建立的放射衛生管理制度。
4.熟悉《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等關于電離輻射警示標識的設置要求。
5.了解放射防護培訓的主要內容及要求。
6.了解放射衛生管理評價的依據。
八、個人劑量監測評價
1.掌握《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GBZ128)和《職業性內照射個人監測規范》(GBZ129)中關于個人劑量監測的相關要求。
2.熟悉個人劑量監測檔案的管理要求。
3.了解對過量受照人員的分析與評價。
九、職業健康監護分析與評價
1.掌握《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GBZ235)中關于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類別、周期、主要內容和特殊檢查項的有關內容。
2.掌握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評價的主要內容。
3.熟悉職業健康檢查結果的后續處置要求。
4.熟悉放射工作人員非適任性的分析與評價。
5.熟悉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主要內容。
6.了解確定職業健康監護的醫學檢查方法和檢查指標的方法。
7.了解職業健康檢查報告的主要內容。
8.了解職業健康檢查年度計劃的制定。
9.了解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影響。
十、放射性危害評價質量控制
1.熟悉職業病危害評價的質量控制要求。
2.熟悉合同評審的主要內容及要求。
3.熟悉評價方案和評價報告的審核要點。
第五節 典型行業領域放射性職業病危害評價
一、核電站
1.熟悉《核動力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GB6249)、《核電廠總平面及運輸設計規范》(GB/T50294)、《核電廠職業照射監測規范》(GBZ232)、《核電廠輻射控制區出入口設計準則》(NB/T20136)、《壓水堆核動力廠廠內輻射分區設計準則》(NB/T20185)、《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規范第1部分:核電廠》(GBZ/T220.1)等標準規范的要求。
2.掌握核電站輻射防護評價中的劑量限值和年劑量管理目標值。
3.了解核電廠總體布局、工藝流程、生產設施及設備布局。
4.了解核電站正常運行期間和大修期間的輻射源項及其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的特點。
5.熟悉核電站采取的主要輻射防護設施和輻射監測。
6.熟悉核電廠接觸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的崗位和關鍵控制崗位。
7.熟悉核電站工作人員個體防護用品的配置。
8.了解核電廠可能發生事故種類和應急救援措施。
二、放射性礦山
1.熟悉《鈾礦冶輻射防護和輻射環境保護規定》(GB23727)、《鈾礦冶輻射環境監測規定》(GB23726)、《核工業鈾礦冶工程設計規范》(GB50521)、《鈾礦冶輻射防護規定》(EJ993)等標準規范的要求。
2.掌握放射性礦山評價工作人員劑量限值和導出控制濃度約束值。
3. 了解放射性礦山的生產工藝、生產設施和生產布局。
4.熟悉放射性礦山的輻射源項來源與分布,及其主要的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特點。
5.熟悉放射性礦山采取的輻射防護設施與輻射防護要求。
6.熟悉放射性礦山的輻射監測設施。
7.熟悉礦山各崗位接觸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的情況及關鍵控制崗位。
8.熟悉礦山各崗位個體防護用品的配置。
9.熟悉氡及其子體放射防護評價方法。
10.了解釷礦及伴生放射性礦的輻射源項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因素。
三、大型輻照裝置
1.熟悉《g輻照裝置設計建造和使用規范》(GB17568)、《水池貯源型g輻照裝置設計安全準則》(GB17279)、《γ輻照裝置的輻射防護與安全規范》(GB10252)、《g射線和電子束輻照裝置防護檢測規范》(GBZ141)、《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規范第3部分:γ輻照加工裝置、中高能加速器》(GBZ/T220.3)等標準規范的要求。
2.掌握輻照裝置評價的放射防護控制值。
3.熟悉輻照裝置的組成、布局和工藝流程。
4.熟悉大型輻照裝置輻射源項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特點。
5.掌握輻照裝置輻射防護設施、安全聯鎖措施和輻射監測設施。
6.掌握輻照裝置屏蔽驗證計算方法。
7. 熟悉大型輻照裝置各崗位接觸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的情況和關鍵控制崗位。
8.了解輻照裝置事故和應急救援措施。
四、加速器
1.熟悉《粒子加速器輻射防護規定》(GB5172)、《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規范第3部分:γ輻照加工裝置、中高能加速器》(GBZ/T220.3)等標準規范的要求。
2.掌握加速器評價的放射防護控制值。
3.了解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工藝流程和設備布局。
4.熟悉加速器產生的輻射源項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特點。
5.掌握加速器的主要輻射防護設施、安全聯鎖措施和輻射監測。
6.掌握加速器的屏蔽驗證計算方法。
7.熟悉加速器接觸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的崗位和關鍵控制崗位。
8.了解加速器各崗位個體防護用品配置。
9.了解加速器事故和應急救援措施。
五、射線探傷
1.熟悉《工業X射線探傷放射衛生防護要求》(GBZ117)、《工業X射線探傷室輻射屏蔽規范》(GBZ/T250)、《工業g射線探傷放射防護標準》(GBZ132)、《g射線工業CT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75)等標準規范的要求。
2.掌握工業探傷評價的放射防護控制值。
3.了解射線探傷的分類、工作原理和工藝流程。
4.熟悉射線探傷中的輻射源項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因素特點。
5.掌握射線探傷采取的主要放射防護設施、安全聯鎖措施和輻射防護監測。
6.掌握X射線探傷的屏蔽計算方法。
7.熟悉射線探傷接觸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的崗位和關鍵控制崗位。
8.掌握射線探傷各崗位個體防護用品的配置。
9.了解射線探傷事故和應急救援措施。
六、貨物/車輛輻射檢查系統
1.熟悉《貨物/車輛輻射檢查系統的放射防護要求》(GBZ143)等標準規范的要求。
2. 掌握貨物/車輛輻射檢查系統評價的放射防護控制值。
3.了解貨物/車輛輻射檢查系統的工作原理、工藝流程和設備布局。
4.熟悉貨物/車輛輻射檢查系統的輻射源項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特點。
5.掌握貨物/車輛輻射檢查系統采取的輻射防護設施、安全聯鎖措施和輻射監測。
6.掌握輻射屏蔽計算方法。
7.熟悉接觸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的崗位和關鍵控制崗位。
8.熟悉各崗位個體防護用品的配置。
9.了解可能發生的事故和應急救援措施。
七、核儀表
1.熟悉《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14)、《X射線衍射儀和熒光分析儀衛生防護標準》(GBZ115)、《油(氣)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測井衛生防護標準》(GBZ118)、《含密封源儀表的放射衛生防護要求》(GBZ125)、《油(氣)田測井用密封型放射源衛生防護標準》(GBZ142)等標準規范的要求。
2.了解核儀表的分類。
3. 掌握核儀表的放射防護控制值。
4.熟悉核儀表的輻射源項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因素。
5.了解核儀表的工作原理和工藝流程。
6.掌握核儀表主要的放射防護設施和輻射監測。
7.熟悉接觸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的崗位和關鍵控制崗位。
8.熟悉個體防護用品的配置。
9.了解可能發生的事故和應急救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