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37號),進一步夯實計量基礎,推進現代測量體系建設,提升計量創新能力、服務水平和監管效能,更好發揮計量在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和市場秩序規范等方面的引領、支撐和保障作用,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服務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線,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驅動,統籌規劃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進一步完善全省量值傳遞溯源體系、計量監管體系和誠信計量體系,大力推進計量基礎建設、法制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構建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加強應用型計量檢測技術研究和成果推廣,服務湖南“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提供技術支撐。
到2025年,全省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初步建立,計量科技創新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部分領域的計量技術達到國內領先。計量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計量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計量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計量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計量發展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
到2035年,全省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前列,計量對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和市場秩序規范等方面的支撐引領和保障作用顯著提升。建成以量子計量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推進計量基礎能力提升
1.完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體系。圍繞創新型省份建設和產業鏈培育的需要,緊貼保障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等領域,建立、升級換代一批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構建量值溯源鏈清晰、布局合理、技術先進、功能完善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體系。省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加強節能環保、醫療衛生、極值、多參數、動態、在線、直流電能、變頻電量、磁性材料、標準物質、熱物理和聲學振動等領域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努力填補省內量值傳遞體系空白,滿足省內量值溯源及產業發展需要。市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加強幾何量、力學、熱學、電磁、物理化學等領域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為貿易結算、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領域實施計量監督提供支撐。縣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加強加油機、商貿衡器、出租車計價器、電能表、水表、燃氣表、壓力表、血壓計、驗光配鏡等領域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滿足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工作計量器具強制檢定的需要。
2.完善企業計量體系。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和上市培育企業計量保障行動,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鼓勵其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鼓勵定量包裝生產企業參加計量保障能力評價工作,通過自我聲明后即可在生產的定量包裝商品上使用全國統一的計量保證能力合格標志(C標志)。開展計量助推企業提質增效典型案例評選和工業企業計量標桿示范,發揮龍頭企業和各類計量技術服務機構引領帶動作用,全面提升產業鏈相關中小企業計量保障能力。健全激勵企業增加計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體系,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3.推進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有機融合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要素資源,深化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建設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在關鍵領域形成“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整體技術解決方案。
(二)推動計量監管效能提升
4.完善計量法制體系。完善計量器具型式批準、檢定、法制監督等管理制度,完善商品量、計量數據等量值監管制度。建立計量技術規范與計量標準建設協調機制,開展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實施和效果評估。推動出臺公共安全、司法、行政執法、碳達峰碳中和等領域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計量數據使用相關規范性文件或標準規范,健全湖南省計量技術規范體系。
5.構建現代化計量監管體系。堅持一般監管與重點治理相結合,完善“雙隨機、一公開”計量監管機制,引導推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搭建計量大數據監管平臺,推動構建“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計量治理新機制,開展在用電能表狀態評價及更換試點,培育一批承擔省級計量比對的主導實驗室,開展國家法定計量單位使用監督檢查。加強計量執法協作,依法嚴厲打擊制造、銷售和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和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等違法行為。對舉報計量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施獎勵。
6.強化民生計量監管。開展集貿市場、加油站、餐飲業、商店和眼鏡店等專項監督檢查,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對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監督,構建常態化的計量監督工作機制,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提高人民群眾對計量的信任感和獲得感。強化誠信計量體系建設,鼓勵誠信計量示范單位創建,在全省形成“經營者自我承諾、政府部門推動、社會各界監督”三位一體的誠信計量運行機制。
7.強化計量風險防控。完善全省交通運輸、石化、醫療等重點行業安全用計量器具監督管理制度,建立覆蓋監測、預警、處置等關鍵環節的計量風險管理機制,實現對計量風險的可防可控、聯防聯控,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為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穩定、準確、可靠的計量支撐。加強計量數據資源分析應用,提升計量風險分析感知能力,快速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
(三)推動計量科技創新發展
8.強化計量關鍵核心科技創新。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長沙基地建設為契機,加強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軌道交通、工程機械、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前沿技術領域所需要的精密計量和測量技術的研究,推動關鍵計量測試設備自主化。以國家時間頻率中心(長沙)為基礎,推動量子計量標準建設,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
9.推進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創新。針對綠色能源、軌道交通、鋼鐵等產業極端條件、復雜環境和實時工況等受限情況下的計量需求,探索適合量值傳遞和計量確認方法,研究多參同步、在線、動態、遠程、原位、綜合計量校準技術,解決極端量、復雜量、綜合量等在受限條件的準確測量難題。研究“大云物移智鏈”條件下的數字化計量關鍵技術,研究適合現代工業信息體系的計量基礎技術。
10.推進面向重大需求和重點領域關鍵計量技術創新。圍繞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先進制造業,開展生產各關鍵環節核心計量技術攻關,突破制約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計量技術瓶頸,解決計量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共性關鍵技術。圍繞醫療衛生和疾病控制預防、交通運輸與安全、智慧城市與公共管理、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食品安全與貿易公平、公共安全與防災減災等重點領域的迫切計量需求,開展計量關鍵技術和方法研究,加快相關計量標準建設和升級,提高測量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11.推進高端計量測試儀器設備創新。加強高端計量測試儀器設備核心器件、核心敏感元件、核心控制算法和核心溯源技術研究,推動量子芯片、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方法在高端儀器設備中的應用,提升重要儀器核心技術國產化率。加強色譜儀、質譜儀、掃描電子顯微鏡等高端通用儀器設備研制,加快面向智能制造、環境監測、國防等領域專用測量儀器儀表的研制和推廣使用。搭建儀器儀表計量測試評價和技術服務平臺,助力湖南儀器儀表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湖南儀器儀表品牌。
12.優化計量創新生態。依托省內高校、龍頭企業和計量檢測研究院等科研技術機構,加強計量協作,充分發揮計量優勢資源力量,積極創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實驗室和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專業知識精、業務能力強的計量技術攻關隊伍。大力推進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孵化器等計量創新成果轉化載體平臺機構建設。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構建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推手,質量、標準、知識產權融合聯動的計量特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有效調動技術人員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促進技術轉移和擴散,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四)提升計量應用服務能力
13.服務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建設。圍繞全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要求,構架產業計量體系,實現計量技術與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提升產業計量服務能力和水平。圍繞軌道交通、工程機械、航空航天、太陽能光伏、環保、汽車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儀器儀表、石油化工等產業,加快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開展具有產業特點的量值傳遞技術和產業關鍵領域、關鍵參數的測量、測試技術研究,研制產業專用測量測試裝備,為湖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前瞻性”的計量測試服務。
14.服務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建設計量協同創新服務體系,實現計量技術與重點科技計劃、重大科研項目測量需求對接,探索開展重大科研專項量值溯源評價,增加計量對科技創新的貢獻率。積極參與“量子度量衡”計劃,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精密測量技術,開展測量不確定度、測量程序與有效性評價。圍繞生物醫藥、環境保護、食品安全、醫療衛生、新材料等領域,研制一批國家認可的計量標準物質,建設一批標準物質量值核查驗證實驗室。開展計量標準資源共享服務,共同進行計量方法和技術研究。深入推進計量軍民融合,實施軍地計量科技攻關,推動形成軍民計量科技協同創新體系。
15.服務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圍繞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強化區域計量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參與國家計量比對,開展區域性計量比對活動,推進區域計量能力、結果互認。圍繞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建立長株潭區域戰略計量服務協同平臺,充分釋放計量基礎設施效能,實現計量供給和需求有效對接。優化區域計量發展互助機制,加強對計量發展落后和困難地區的政策支持,加大計量技術指導幫扶、計量項目援建力度,縮小區域計量發展差距,推動區域計量協調發展。建立計量授權互認機制,鼓勵區域內計量技術規范共建共享,計量考評員共享共用。推進“一帶一路”計量合作,開展省內外經濟領域的計量國際項目合作、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吸收引進先進計量管理方法、技術和高端人才,促進區域計量水平提升。鼓勵并支持各級計量技術機構、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和標準的制修訂等活動。
16.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理念,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推進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范工程,加快新時代能源資源計量服務體系建設。在全省開展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運輸節能和公共機構節能等重點領域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完善能源、資源環境計量服務體系,加強能源、資源環境計量中心建設。開展能源資源計量大數據在服務能效分析、節能診斷、提質增效、預測預警等方面應用創新。開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清潔能源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應用。開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氫燃料電池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應用。開展水資源計量技術和設施設備研究應用,建立健全水資源及排污計量體系。開展細顆粒物、臭氧、揮發性有機物和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以及碳排放量測量、碳中和、碳排放因子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應用,健全碳計量標準裝置,建立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開展行業環境標準物質及其應用體系研究,建設氣溶膠量值溯源實驗室,完善固定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計量體系。
17.服務數字湖南建設。推動數字經濟同計量發展深度融合,建立涵蓋數據、服務和工具符合“可找尋、可訪問、可交互和可再用”原則的數字化計量技術服務體系。開展基于遠程在線監測與大數據分析的計量溯源性與可信度驗證研究,建立數字計量基礎設施。針對工業先進制造,加快基于協調世界時(UTC)的分布式可靠時間同步技術、時空敏感網絡、機器可讀數字校準證書、傳感器動態校準、傳感器網絡整體處理等數字計量設施建設。開展智能傳感器、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等關鍵參數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針對智能、在線、網絡計量收費廣泛應用趨勢,開展在線、網絡計量計費系統價格監測計量技術研究與應用。
18.服務健康產業發展。加快醫療健康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康復理療設備、醫療環境監測、醫療器械安全監測等領域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重點圍繞創新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康復理療設備、可穿戴設備、醫療美容設備等健康產品,開展臨床檢驗設備、醫用診斷治療設備實時校準。促進物聯網計量技術在健康產業的應用,大力發展嵌入式計量、在線計量、遠程計量等新型計量技術,為醫療健康產品研發、生產、使用等“全生命周期”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提供計量技術支撐。推進醫療健康領域計量、標準、合格評定一體化建設,完善全省醫療健康領域計量技術和標準規范體系。
19.服務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圍繞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的專業化、智能化建設,建立計量服務體系,為用于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數據準確提供保障。重點包括智慧交通領域的交通流量、公路橋梁安全監測、超速超載酒駕治理、客貨與危險品運輸監測、天氣水文等計量數據;用于價格管理、養老、社區網格管理和智慧城市領域的電力、水務、燃氣、通信、消防應急等計量數據;用于食品安全領域的食品運輸與貯存、食品有害物質與添加劑分析預警、食品包裝等計量數據;用于誠信建設領域的大眾與大宗貿易計量、商品包裝計量、水電氣油消費計量監管數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明確計量體系發展的戰略重點、戰略措施、戰略合作和戰略保障。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計量工作,把計量事業發展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不斷完善支持計量發展的政策體系。按照量傳溯源體系特點和要求,分級分層規劃計量發展目標,合理布局本地計量發展重點,完善計量工作保障機制,依法建立健全、維護、保存滿足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計量法制監管需要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確保本地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完整,量值準確、可靠、安全。
(二)加強政策支持。計量器具強制檢定、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監督抽查、能源計量審查和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行政許可等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按規定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發展改革、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相應的投資、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推進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計量公共服務平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計量重大科研項目的支持,促進計量科技研發和重點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三)注重統籌協調。加強行業管理,注重統籌協調,各部門、各單位要推進本部門、本行業計量工作的組織實施和督促指導,加強有關年度工作計劃與本實施意見的銜接,分解細化目標,落實相關責任,確保各項任務完成。健全工作制度,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建立計量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培育行業協調發展的社會力量。
(四)強化責任落實。建立完善科學的考核評估指標體系,將計量發展情況納入對各級政府激勵考核事項。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建立計量工作責任制,按照職責分工,對本地區、本行業計量工作推進情況開展監督檢查。
本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湖南省計量發展主要指標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8日
(此件主動公開)
附件
湖南省計量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
指標名稱
|
2021年
|
2025年
|
指標屬性
|
1
|
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數量(項)
|
省級 257
|
省級290
|
預期性
|
市級636
|
市級845
|
縣級828
|
縣級1865
|
2
|
國家計量器具型式評價實驗室(家)
|
6
|
10
|
預期性
|
3
|
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個)
|
0
|
2
|
預期性
|
4
|
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個)
|
0
|
10
|
預期性
|
5
|
國家級科研項目(項)
|
19
|
24
|
預期性
|
6
|
省部級科研項目(項)
|
134
|
194
|
預期性
|
7
|
標準物質數量(項)
|
127
|
157
|
預期性
|
8
|
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和計量器具地方標準的制定修訂(項)
|
100
|
150
|
預期性
|
9
|
引導培育誠信計量示范單位(家)
|
3121
|
10000
|
預期性
|
10
|
測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家)
|
39
|
500
|
預期性
|
11
|
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覆蓋率(%)
|
85
|
95
|
預期性
|
12
|
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滿足社會量值傳遞溯源需求(%)
|
91
|
95
|
預期性
|
13
|
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總體抽檢合格率(%)
|
76
|
90
|
預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