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品前處理,亦稱樣品預處理,是指將被測組分從復雜的樣品中分離出來,使被測組分定量地轉入溶液中以便進行分析測定的過程。
元素分析前處理過程主要有稱量、消解或提取、定容等步驟。
農獸殘前處理過程主要有稱量、提取、濃縮、凈化、定容等步驟。
樣品前處理對于檢測結果的質量影響最大,一個檢測人員的檢測能力主要體現在樣品的前處理上。
做好樣品的前處理,一是要按照標準操作,二是操作要規范,三是要了解前處理的每個步驟的關鍵點和注意事項,四是注意總結經驗。
例如在樣品測定鉛的消解最后一步是趕高氯酸,白煙冒盡,確保高氯酸趕盡,否則氯離子會損壞石墨管,并對測定產生干擾。
又例如農殘檢測時溶液進行濃縮時,關鍵點是到近干,否則會影響回收率。
使用SPE固相萃取柱凈化時,關鍵點是溶液不能低于上層篩板,否則會造成柱子產生裂縫,影響凈化效果。
規范的操作如稱量時是否先將樣品攪拌均勻后再稱量,多余的樣品是否放回到樣品瓶中等。
樣品前處理能力的質量監督可通過詢問和現場觀察的方法進行。
監督要點:
1、檢測人員是否嚴格標準的操作步驟進行操作。
2、檢測人員是否了解樣品前處理過程各個環節的關鍵點。
3、檢測人員是否了解樣品前處理過程各個環節的注意事項。
標準物質管理、標準溶液配制能力
標準物質對于檢測結果的質量保證起到決定性作用,任何檢測結果都要溯源到標準物質,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可靠。
檢驗檢測機構應配備全部檢測項目所需的標準物質或標準溶液。
應有標準物質一覽表,內容至少包括:標準物質名稱、原編號、機構對應的登記號、規格、含量/純度、來源、有效期等。
標準物質一覽表要求保留所有購買記錄,不能只提供當年購買或在有效期內的標準物質,歷史記錄中只要有申請認證項目的標準物質,就認為能滿足全部檢測項目的要求。
標準物質和標準溶液應有編號,以便量值溯源。
在光譜分析中,一般使用標準物質,與樣品檢測同時進行處理,對標準物質分析得到的數據與標準物質的保證值進行比對一致時,則認為檢測結果可信。
在色譜分析中,一般使用標準溶液,做添加回收率試驗,如果回收率滿足要求,則認為檢測結果可信。
目前,也有公司做農獸殘的標準樣品,作為質控樣使用。
標準溶液的有效期
三種標準溶液的有效期不同,分別是:
——標準滴定溶液。10℃~30 ℃密閉保存時間一般不超過6個月;
10℃~30 ℃開封使用過標準滴定溶液(傾出溶液后立即蓋緊)保存時間一般不超過2個月;
——農獸藥標準溶液。500 mg/L~1000 mg/L標準儲備液,保存在0 ℃左右冰箱中,有效期6個月;
0.5 mg/L~1 mg/L或適當濃度的標準工作溶液,保存在0 ℃~5 ℃左右冰箱中,有效期2周~3周;
——元素標準溶液。100 mg/L標準儲備液,保存在0 ℃~5 ℃左右冰箱中,有效期6個月;
1 mg/L~10 mg/L或適當質量濃度的標準工作溶液,保存在0 ℃~5 ℃左右冰箱中,有效期為1個月。
標準溶液的配制
標準溶液的配置一般分為幾個步驟,如果是從標準品開始配制,首先配制標準儲備溶液。配制時原始記錄應填寫:
——稱取標準品的編號;
——稱取量;
——溶解標準品溶劑的名稱;
——定容體積;
——定容后標準儲備液的質量濃度。
——標準儲備溶液的編號;
——有效期;
——配制日期和配制人。
標準中間溶液的配置,配制時原始記錄應填寫:
——吸取標準儲備溶液的編號;
——標準儲備溶液的質量濃度;
——吸取體積;
——定容的試劑名稱;
——定容體積;
——定容后標準中間溶液的質量濃度;
——標準中間溶液的編號;
——有效期。
——配制日期和配制人。
標準工作溶液的配置,配制時原始記錄應填寫:
——吸取標準中間溶液的編號;
——標準中間溶液的質量濃度;
——吸取體積;
——定容的試劑名稱;
——定容體積;
——定容后標準工作溶液的質量濃度;
——標準工作溶液的編號;
——有效期;
——配制日期和配制人。
標準溶液的配制應使用吸量管,不能使用移液器。
對標準物質管理、標準溶液配制能力的質量監督,可通過查閱記錄和現場觀察的方式進行。
監督要點:
1、標準物質一覽表內容是否齊全,有原編號和機構登記號。
2、標準物質是否有登記、領用、批準和使用記錄。
3、是否有標準溶液配制記錄,是否可溯源。
4、標準物質和標準溶液是否有編號。
5、標準溶液標簽上是否標明了有效期和編號。
6、標準滴定溶液是否定期進行復標。
7、標準物質和標準溶液的貯存場所是否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