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清晨,江岸區長春街小學師生家長驚喜發現,昔日堆滿雜物的黃浦立交橋下空間煥然新生:防滑透水步道串聯起風雨連廊,智慧停車場與文創市集相映成趣,繪有江城地標的藝術彩繪墻下,休憩座椅與圖書角構成溫馨的“護學驛站”。當天,由武漢市城管委統籌、武漢城投城運集團投資實施的黃浦大街立交橋橋下空間改造“橋見·學享空間”項目正式對外開放,讓城市“邊角料”的橋下空間,變身成市民接送娃上下學、休閑娛樂的幸福“新空間”。這也是繼去年武漢城投城運集團打造江灘橋墩電影·江遇橋見項目之后,再次推出橋下空間新的改造項目。
三大舉措實現環境煥新
根據《武漢市城市橋梁橋下空間利用規劃》“二環景觀、三環功能”的總體布局原則,以及配套《技術導則》中“休閑游憩、公共服務、綜合管理”的活化路徑要求,武漢城投城運集團黃浦大街立交橋橋下空間改造“橋見·學享空間”項目團隊,錨定“空間賦能、民生提質”目標,以“城市更新”為抓手,通過三大舉措實現環境煥新,實施系統性改造。
清理整治先行:清除垃圾、整治亂停亂放,還原橋下空間整潔基底;
環境品質提升:引入多元設計元素及城市驛站,改變橋下空間形式單一印象,打造品質廊道;
功能復合升級:統籌休閑空間、公共服務、網紅打卡、智慧停車等需求,構建“護學空間+智慧停車+休閑市集”的多元空間。
改造后的橋下空間成為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的城市客廳。
精準對接破解民生“四大難題”
作為全市橋下空間整治與功能升級的典范,黃浦大街立交橋橋下空間改造遵循“公益優先、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實地調研和科學論證,廣泛聽取周邊學校和市民意見,精準對接實際需求。
創新提出橋下“空間功能再造+護學服務升級”的改造方案,重點解決周邊學校家長和學生長期存在的“四大難”:接送停車難、雨天通行難、交通安全難、環境治理難,還為學生上下學高峰期交通安全出行保駕護航,為市民提供便民服務和文化體驗空間。
智慧停車破解接送難題:整合零散地塊,新建智能化公共停車場,新增車位140余個,接入“武漢停車”App實現無感支付,有效緩解周邊學校家長接送孩子放學以及市民、游客停車難問題。
風雨連廊保障雨天通行:增設360度智能監控、防滑透水步道及風雨連廊,打造雨雪天氣上學安全通道;設立“護學驛站”,提供應急物資、休憩座椅及圖書角,護航師生每日通勤。
慢行系統保障交通安全:優化過街人行通道及周邊道路的銜接,增設夜間照明與休憩設施,提升橋下空間可達性與安全性。
文化市集激活空間價值:利用橋下開闊空間打造文創市集,引入本地手作、藝術展覽及便民服務,激活城市煙火氣的同時為市民提供休閑社交新場景。
“一橋一策”打造幸福空間
“橋見·學享空間”,這個集安全通行、智慧停車、文化休閑于一體的黃浦大街立交橋橋下空間改造項目,通過科學規劃、精細設計與社會協同,將橋下空間轉化為提升城市能級、服務民生需求的“黃金載體”,不僅是對環境整治和城市治理需求的積極響應,更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實踐。未來武漢將通過實施橋下空間再造、功能植入、文化賦能等舉措,持續深化“橋下空間+”的治理模式,為全國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武漢方案”。